在张载看来,天地之性显然来源于宇宙本体,即太虚之气的根本属性——通极于无或通极于道之性,气质之性则是指气化生人生物而后所成之性。

但荀子也从主体精神方面讲到心,所谓君子养心莫善于诚[9],虽不是孟子所说的道德意识,但也是一种真实无伪的精神品格,这一点通过司马光而为朱熹等人所吸收。心既是宇宙本体,也是道德本体。

纯碱玻璃

[150] 所谓不求自得的虚玄境界,就是朱熹所谓心体。世人之心,正于闻见之狭,圣人尽性,不以闻见梏其心,其视天下无一物非我,孟子谓尽心知性知天以此。首先,朱熹所谓心,决不仅仅是经验论的知觉之心,它至少有两层意义。黄宗羲曾经批评罗钦顺论心性与其论理气自相矛盾,从理学心性范畴的演变看,罗钦顺真正是心性为二论者,因而代表了理学中的另一派别。说性与情,都离不开心,但都说得一截,都不是心之全体大用,只有性情并举,才是心之全体大用。

[26] 心是性的承担者、主宰者,离心无所谓性。二、王夫之作为道德人性论者,容纳了自然人性的丰富内容。这里还要提到胡瑗,因为他有一段论性的话很值得重视。

虽有五性与七情之分,其实都是在后天生活中形成的,并不是先有性而后有情。但具体论述并不完全一致,有的强调性情合一不分,有的则强调二者之分。[53] 性作为道德本体无不中,但七情所感则未必和,中是标准,只有符合这个标准,才能和,否则,便是私意用事,或过或不及。他特别强调情感的主体性,这就意味着,性是随主体情感之不同而不同,随主体情感之变化而变化。

他所谓本心,既是道德情感,也是道德理性,正因为他不严格区分性情体用,所以朱熹批评他把形上形下滚作一片。这不仅充分肯定了情感活动,而且赋予情以极大的能动性、主动性。

纯碱玻璃

[33]《颜子所好何学论》,《文集》卷八。所谓静,决不是绝对静止的存在。这可能是对李翱等人关于性情说的批评。这些范畴大体上和情属于同一层次,其中情又是意的骨子,志与意都属情[49]。

[51]《语录》,《象山全集》卷三十五。[48] 朱熹从气禀和外物,也就是主观和客观两方面说明情何以有不善,从而提出了复性说。程颐说:其本也真而静,其未发也五性具焉,曰仁义礼智信。儒家哲学一直很重视情感问题,佛道哲学以性情关系为其重要课题。

事实上,宋明儒的性情论,正是孟子以来传统理论思维方式的完成,同时却走向另一个极端。离了情,就如同释氏那样,只能是有体而无用之学,无用之体也就不成其为体。

纯碱玻璃

[63]《学言下》,《刘子全书》卷十二。因此,他主张约其情,使之合于性,这叫性其情[34],即用道德理性支配感情。

性一而已,自其形体也谓之天,主宰也谓之帝,流行也谓之命,赋于人也谓之性,主于身也谓之心,心之发也,遇父便谓之孝,遇君便谓之忠,自此以往,名至于无穷。[60] 这等于承认个体情感的合理性。非仁义礼智生喜怒哀乐也,又非仁义礼智为性,喜怒哀乐为情也,又非未发为性已发为情也。理非气不著,故《中庸》以四者指性体。所谓复性,虽不是灭情,却必须约束和控制人的情感活动。[22] 这段话虽未说到性,但说明情是恶的,必须以礼变化之。

[43] 他肯定情是人之所不可无,论性则必见之于情,人之性情,心之体用,本然全具,而各有条理气[44],不可缺一。但气之不美者,则其情多流于不善。

从前者说,这是由于物欲陷溺而然[46],非情与才之罪,心之本体,本无不善,其流为不善者,情之迁于物而然也。[28]《答张横渠子厚先生书》,《文集》卷二。

气质之性来源于气化,情则来源于天地之性。情有两个特点,一是主体性,即心理特征。

[23]《宋元学案·安定学案》。王阳明曾明确提出,性是未发,情是已发,已发则有流弊,有过与不及。此乃释氏之说,陷于其中不自知。因此,首先要体察性本体,要识得头脑处。

从动静关系讲,性作为本体,是寂然不动者。孟子之言性情皆一也,亦观其文势如何。

一百多年以后,刘宗周终于提出,情即是性,性即是情,情外无性,性外无情的观点,把性与情真正合一了。[27]《答张横渠子厚先生书》,《文集》卷二。

[17] 因物而迁者,既是性,也是情,性情并非两事,没有严格界限。[20]《答李诩第二书》,《欧阳文忠全集》卷四十七。

是故‘性情二字,分析不得,此理气合一之说也。情之所发必须合于道德理性,必须受其支配,这是张载和其他理学家的共同主张,表现了道德理性主义的特征。所谓情不可灭,不仅说明情是表现性的,而且对于确定人的道德价值也是重要的。他很强调人的真情实感,并由此达到理想的道德境界。

[17]《诲学说》,《欧阳文忠全集》卷一百二十九。人有四端,以明人性之善,不可自暴自弃。

[73] 王夫之认为,情并无所谓善恶,只可发而止乎理,却不可窒情、灭情。但是根据他的思想,诚作为性寂然不动,纯粹至善,动则有善恶,这叫诚无为,几善恶[24]。

澄问:‘恻隐、羞恶、辞让、是非,是性之表德邪?曰:‘仁义礼智也是表德。荀子则把性、情、欲联系起来,性者天之就也,情者性之质也,欲者情之应也[5]。